留学党的阅读指南

在美国高中的教学大纲中,阅读和写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专业的调研报告表明,11年级的男生平均一年要阅读二十五万英文单词,而女生的阅读量更达到了三十三万英文单词。在阅读范围上,美国学生很少局限于流行快餐读物,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他们相当关注移民和少数族裔生活现状。即便对于国人较为陌生的文学主题,如拉美奇幻现实主义和犹太大离散(Diaspora),在美国中学的大环境中往往也能得到很多关注。大量的课内外阅读不但丰富了美国中学生的单词量,更丰富了他们看问题的视角。这为大学阶段的独立研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

相较于我们国内的基于「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语文训练,美国教育更强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培养所谓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对于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们被要求仔细分析讨论原文带来的不同立场和论据,并从中升华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与中国高中生复述来自课本和师长的「标准答案」的做法显然大相径庭。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美国学生往往能更好的主动吸收书本中的养分为己所用,他们的阅读也常能进入到一个深刻的层次,不会拘泥于字面上的理解或单方面的观点。

正因为如此,美国大学也经常设置阅读相关的留学文书题目,用以考察学生平时的读书兴趣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很多时候,学校往往还会更进一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得到的启发和对书中观点的评判。通过列出在过去一年里阅读的书目,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的求知欲(intellectual curiosity)和学术兴趣(intellectual interest)。而让学生在诸多读物中选择一本展开,又能借此展现他的个性以及品味。考虑到这些因素在申请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申请者们不应以过于随意的态度来回答这类文书题目。

根据我们以往的工作经验,很多时候中国申请者对于这类题目难以把握好,出现过以下一些不甚理想的情况:

  • 由于平时阅读量不够,只能从很小的一个范围中挑选(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往往与其他中国申请者雷同
  • 选择的书目大都不为西方文化圈所知。虽然描述实情本身并没有错,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如果招生官从未听过列出的任何书籍或作者,对方将很难以依赖自身经验评判阅读所带来的意义
  • 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对于读物里观点的理解流于表面,甚至有时连大意都不能详尽乃至正确的写出
  • 选择的读物本身没有特别大的价值

为了避免给申请减分,我们建议申请者们在回答相关留学文书题目时多加留意,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也应该致力拓展自己涉猎的课外读物并时时进行主动的思考。在写相关的留学文书时,书单里面应该主打英文书籍,兼顾增长见识的通识读物以及解释未来专业并激发兴趣的专业读物。一般来说,考虑到撞车的可能性并不推荐那些高中英美文学的必读篇目,但是如果能比较好的结合自身经历或者利用新颖和现代的观点来解读也可以一试。之前我们指导过的一位女生就分析了Brave New World中传媒工具在思维控制中起到的作用,并和自己预申的传播学专业结合,巧妙强调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意义。如果想使答案更个性化一些,还可以考虑加一本如TwilightThe Hunger Games之类的通俗小说,但不宜放两本以上。一般不建议放没有英文版本的中文书,或者Rich Dad Poor Dad之类的快餐读物。从整体上来说,选择的书单应该像社交网络的个人介绍页面一样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气质,与其他的留学文书篇目遥相呼应、互为补充。

对于每一个细节分类,我们在下面给出了一些例子供参考。考虑到可供选择的范围相当之大,我们显然无力也没有必要列出一个穷尽的清单,但作为适合在留学文书中出现的书目,它们的价值点和可供选择的角度应该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

通识书籍

经典

The Republic by Plato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集古希腊哲学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学会阅读这本哲学经典,首先要学会放下现代人对古代人的偏见,去理解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人的价值观,然后再从其中挖掘出历经两千多年仍然没有褪色的思想闪光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讨论了正义、善、美与理想的政治体制,提出了「哲人王」的概念。《理想国》反映出了柏拉图的哲学的核心理念,即世界的本质是为「理型」(form),我们现实所见之物,皆为「理型」的拙劣模仿。哲学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无限地去接近世界的本质,并且为人们揭开蒙蔽他们的迷雾。

  1. 人为什么要追求世界的本质?换言之,为什么要爱智慧?柏拉图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了追求智慧之必要,那么你是怎么理解人要追求智慧的动力的?特别是在智慧本身可能一时无法直接创造出利益或者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时候,你是否还要继续追求智慧?你可以通过《理想国》这本书,来探讨求知的真正意义所在。
  2. 《理想国》所描述的哲学家为王,分工明确的政体,看似与今日世界上的国家采用的政体格格不入,但是这种政治体制的设计是否就失去了意义?它是否可以在现代公司管理中焕发新生?或者为其他群体的组织方式提供借鉴?你可以从现代企业文化的角度,谈谈《理想国》中的理念有什么可取之处。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by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通才之一。不但发明了避雷针、双焦点眼镜与通风壁炉,还作为一位成功的外交官争取了法国对美国独立的支持,被后世尊为美国国父之一和「第一位美国人」。《自传》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传记类文学之一,叙述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详尽地介绍了他创业、奋斗、成功的历程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第一部分显示他有寻常的儿时成长经历,但广泛的阅读逐渐改变了这位少年。在第二部分中,他提出了极其有趣的「道德完美计划」,通过给自己设定十三条美德,并每周实践一项,用小册子记录下来时时自省。

  1. 习惯能潜移默化的改变命运。在你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习惯的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外界阻力和自身惰性的?你的习惯能将你领向何方,是否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
  2. 富兰克林的年代距我们已经有两个世纪之遥。当时他所推崇并最终令他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取得极大成就的美德,是否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依然有严格遵循的价值?还是说我们应该批判性的接受,并注意摈弃那些过时的部分?

Protestantism Ethics and Capitalist Spirit by Max Weber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试图从宗教伦理的角度来探索资本主义的起源,在当时的学界即引发了巨大争议,直至今日还余波未散。跟卡尔·马克思不同的地方在于,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是受到了新教伦理的驱动,这种伦理鼓励人们朴素生活、勤奋工作、积累起巨大的财富。新教徒越是积累起越多的资本,越能体现他们对上帝的虔诚。这本书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其他地区却停滞不前。

  1. 资本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韦伯认为,是新教徒的勤俭才让资本有了积累的可能,你认为是这样的吗?能否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资本积累的动因呢?
  2. 从九十年代至今的东亚的经济崛起,与这种新教伦理是否有关?如果有关的话,它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关系,该如何解释东亚的经济发展?

当代

The World Without Us by Alan Weisman
如果人类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艾伦·魏斯曼提出了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了描述一幅世界末日的场景,更是从另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剖析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和存在自身。这是一本科普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作品。

  1. 从物理、化学、生态学的角度来解析书中作者的预言。书中提到的人类留下的各种物品在无人的环境里会发生各种降解和变化,那么从你的角度来看,作者说的有几分是正确的,又有几分是不正确的?人类遗留下来的物品对自然产生的影响是否像作者说的那么小?
  2. 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的存在对于自然界的意义。现在普遍的观点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但是魏斯曼提出一个驳论,那就是如果人类消失了,自然界会迅速地恢复到原有状态。如果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大,那么人类文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Guns, Germs and Steel by Jared Diamond
人们习惯于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历史,但是如果从生态环境演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会发现历史呈现出与我们熟知的面貌截然不同的一面。贾德·戴蒙以详实的考据和雄辩的论述,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证明了为什么是来自于欧亚大陆的人征服并驱赶了美洲、澳洲和非洲的原住民,而不是相反;对现代文明至关重要的农作物和农畜比如小麦、玉米、猪和牛为什么出现在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戴蒙的观点极大地动摇了以种族主义为中心的历史观念,很好地解释了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原因,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 生态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导致一个社会的倾覆,或者一个社会的繁盛?戴蒙的观点是肯定。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能够举出身边的一个因为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经济萧条的例子,或者是相反的例子?
  2.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还有什么方面的因素?你能否找到戴蒙没有提及的其他因素?
  3. 戴蒙在书中提到了病菌传播对人类文明的重大威胁,玛雅帝国的覆灭与病菌的传播密切相关。这也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威胁。从SARS到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人类一次次地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你认为人类在防止病菌传播方面还有什么应该做的地方?

Getting Things Done by David Allen
戴维·艾伦所著的《尽管去做》是一本极富影响力的通俗时间管理书,其中阐述的方法也自然而然的被冠以GTD这一专有名词。GTD的主要原则在于一个人需要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头脑中的各种任务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头脑可以不用塞满各种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通过将任务分解到不同的时空维度,能让短期和长期目标均能被更有效的达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1. 作为一名准留学生,同时应对标准化考试、平时学习、竞赛和课外活动往往会令你分身乏术。是否能通过主动学习相关的时间管理方法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呢?

专业书籍

计算机

The Road Ahead by Bill Gates
他曾经错误的认为个人电脑并不需要超过640Kb的内存,但他希望把个人电脑带入千家万户的愿景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二十年前,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预言了信息高速公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变化。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书中当年令人匪夷所思的种种,如今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不过他一手创立的微软在诸如谷歌和Facebook等新兴公司的夹击下,能否在新时代里继续保有之前的地位还是一个未知数。

  1. 信息技术的点对点传播形式给我们同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你有计划创造一些什么?改变一些什么?
  2. 预测未来的时候,人们在作出具有远见决断的同时也难免会犯下荒谬的错误,但是这永远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偶尔做一回马后炮也不错。

The Mythical Man-Month by Frederick Brooks
《人月神话》为人们管理复杂项目提供了颇具洞察力的见解,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也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实践。内容来自IBM公司的图灵奖得主布鲁克斯当年在大型计算机操作系统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第一手项目管理经验。书中提出了两条最著名的法则:向一个已经延后的项目中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只会让它更延后;没有一种策略、技术或者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程序员的生产力。这在软件项目开发由于硬件新能的提高和网络交互的增多而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 即便是在非技术的场景下,团队也可能会遇到书中所描述的这些困难。作为一名领导者或团队成员,你是否能从书中的思路得到一些启发?
  2. 太多的想法,往往使项目没有焦点和特色。大而全的东西最终难免沦为四不像。谈谈你对「少即是多」的理解,以及相关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数理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y Stephen Hawking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1. 现代物理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人永远无法回到过去。这对你有什么意义?
  2. 物理学需要直觉,也需要坚实的理论和实验验证。但这两者有时却无法调和,说一说你的相关经历。

How to Solve It by G. Polya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所著的《怎样解题》通过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文笔,帮助人们借鉴数学证明方法来直击问题的要害。不论是修筑桥梁还是完成字谜,这类能经由推理得出结论的问题往往能被系统式的方法优化解决。作者将解题分解成四个标准的步骤:理解题意、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反思,并逐一进行了分析和诠释。此外书中还列出了一系列可被利用的解题思路。

  1. 人们常常简单的把他人分成「文科生」和「理科生」。那么你是否有过利用逻辑思维和理性来解决生活中那些处在灰色地带、往往需要丰富经验才能处理好的难题呢?结果怎么样?
  2. 做题之前要先确保对题意有正确的解读,与他人沟通时也要先确定彼此之间已经达成一系列基本共识。谈谈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生化

Silent Spring by 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描述了由于滥用合成杀虫剂DDT,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可怖世界。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

  1. 今天的转基因问题和当年的DDT问题有相似之处。支持者认为转基因作物是穷人能吃饱饭的唯一出路。反对者则辩称转基因作物不但让农业受制于少数几个跨国公司,也会在未来给国计民生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
  2. 前些年,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曾经潜入华中农大海南基地窃取水稻实验材料以阻止试验继续进行。如何看待这种被环境保护意识所驱动的行为的正义性?

The Elements of Murder by John Emsley
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驻校科学作家约翰·埃姆斯利所著的《致命元素》,将元素周期表里的符号和古往今来的真实历史串联了起来。本书描述了人类发现、开采和利用汞、砷、锑、铅、铊这些元素的历史,以及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污染,解释了这些毒物被人体摄入后的发病机理、症状,以及解毒方法等,还特别穿插了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神秘疾病、离奇死亡和一些至今仍有争议的谋杀案件,这使本书像小说一样饶有趣味。饮食、吸烟、化妆、染发、装修、尾气,其实化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1. 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含铅玩具,一系列丑闻已经给「中国制造」带来了阴影。从科学和政策等角度,你认为如何才能在根本上避免这种情况?
  2. 正如铅制水管给罗马帝国带来了不幸,过度依赖于化石燃料也给现代中国社会造成了雾霾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化学工业的进步是否有机会将我们从这种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中解救出来?

商科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by N. Gregory Mankiw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被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在内的三百五十所大学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入门级教材,曼昆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的教学风格,在书中体现无遗。此书主要探讨了理性人是怎样做出决策的,以及消费思想的四个层面的问题:关于消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消费,关于社会公平和扩大消费需求,以及关于消费环境和经济福利。

  1. 《经济学原理》中的提及的一些理论,是否可以用来分析你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最近发生的新闻?你可以尝试着把你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用来分析最近一个月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样在文书中你可以体现出你对经济学原理的灵活运用。
  2.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主要提及的是经典经济学的观点,你认为经典经济学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应当怎样修正?

The Economic Naturalist, Robert H. Frank
《牛奶可乐经济学》中讨论的一百多个和经济学有关的小问题,全部来自于康奈尔大学的弗兰克教授的课堂上学生们写下的自己身边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像是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往往打折销售,最热门的电影却不会打折,为什么机票提前购买会比较便宜,剧场演出的票却是现买比较便宜。有一些现象看似与经济学无关,却能够很好地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比方说为什么男性立法者会支持废除一夫多妻制。弗兰克将其称之为「经济博物学」,像博物学家搜集不同的物品那般,他不断搜集生活中有趣的各种现象,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为它们一一提供合理解释。

  1. 书中的对于一些小现象的解释是否能够让你信服?你认为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可以说明这些现象?比方说弗兰克对于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解释是否足够有说服力?
  2. 网络时代对传统经济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里提出的一些概念,是否需要在网络时代进行修正?比方说在购票网站上,热门的电影票也会有很大的折扣,这又是为什么呢?你可以从网络购物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社科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by Josef Nye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国际关系学科的入门必读书目,他在书中提出的关于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国家与国家之间始终处于「囚徒困境」的观点,对学界的其他学者影响至深。书中运用国际关系学者肯尼斯·沃尔兹的「三层次」分析论,指出国际冲突可以从「个人、国家、国际体系」这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个人层面指决策者的个人性格倾向,国家层面指国家的国内政治情况,国际体系指当时的国际社会的政治体系。约瑟夫·奈运用三层次理论,分析了一战、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国际冲突,指出在这三个阶段,哪个层面的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本书在结尾提出了应当用新的思维来看待国际问题,打破国家之间的零和博弈,建立起更多的互惠合作的关系。

  1. 国家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什么?约瑟夫·奈接受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观点,认为是国家利益之间的争夺。那么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利益的定义是否会发生改变?你认为现在的国家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2. 新的互惠合作的关系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比方说京东协议和世界气候大会那样的模式?或者是联合防治传染病的模式?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来构建一幅国家之间更为紧密合作的图景。

Suicide by Emile Durkheim
涂尔干的这本关于自杀的论述可以称之为是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人为什么会自杀?」这个宏大的命题,看似难以用数据来阐释,但涂尔干迈出了第一步。在《自杀论》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结论,比方说从事社会活动越多的人越容易自杀,越是在阳光灿烂天气和煦的日子里自杀率反而更高,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倾向于自杀,等等。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涂尔干认为是宗教、群体文化和社会活动的频度在影响着自杀率的高低。他受到十九世纪后期的实证主义学派的深刻影响,力求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这种实证主义的态度,仍然值得今日的社会科学研究学者借鉴。

  1. 涂尔干用数据来研究「大问题」,跟今日流行的「大数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涂尔干的时代,他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比较复杂的比较和分析。那么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你认为要研究自杀这个命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进行分析?是否可以增加新的角度,比方说城市流动人口的角度?
  2. 涂尔干认为女人和孩子的自杀率很低,因为他们的社会生活不够丰富。然而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女性成为了自杀率高的群体,你认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能够用涂尔干的理论来进行解释?

人文

Sophie's World by Jostein Gaarder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简明生动的西方哲学史,但其意义绝不止于向青少年介绍历史上重要的哲学思想那般简单。它通过苏菲对哲学思想乃至「存在」本身的探索,不断地向读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思考?我们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乔斯坦·贾德巧妙地在书中设置了一个隐喻,「苏菲」不过是一个书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存在于写书的人的意识之中,并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人」。但是她在不断叩问哲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主的意识,甚至实现了从别人书写的书中的「逃亡」,获得了自由。而人类的存在又何尝不是如此,人本身也许只是宇宙间一个渺小的存在,但是只要有这种求知的意志,就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1. 你是怎样理解书中所说的「自由意志」的?你认为书中的苏菲的「逃亡」,是否能够真正体现自由意志的精髓?如果你认为这种观念是荒谬的,你要怎样反驳这种逃亡的比喻?如果你认为是正确的,你是否还能举出一个自由意志发挥重要作用的例子?
  2. 《苏菲的世界》虽然构思巧妙,但还是采用经典的西方哲学史的写作方式,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写起,中间贯通的线索是不同的哲学家对「理念」和「经验」的争论,换言之,即唯心与唯物的争论。你认为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书写哲学史?如果把这种书写的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史,是否行得通?如果行不通,中国的哲学史应该如何写?

The Western Canon by Herold Bloom
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毫无疑问是美国文学评论界的一个异数,它呼吁经典审美的回归,反对将意识形态之解读强加在文学作品之上(比方说在《红楼梦》里寻找曹雪芹对无产阶级的同情,对地主统治阶级的憎恨,即是最简单粗暴的意识形态解读)。《西方正典》回溯了从莎士比亚到贝克特、乔伊斯的二十多位西方文学史上的巨匠的作品,从文学审美的角度重新评判他们的作品。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经典作品导读,对于学习阅读文学经典的青少年而言,《西方正典》能够让他们对经典的理解提升几个层次,而且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热爱,可谓是想要申请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学生的入门读物。

 

  1. 阅读经典的意义在哪里?在信息时代,文学呈现出越来越碎片化、符号化的趋势,经典名著凯斯已经不符合潮流。布鲁姆给出的回答是,经典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文学审美的真正含义,你的回答是什么?你认为读经典的必要是什么?
  2. 布鲁姆对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解读方式是持批判立场的,他认为这两种文学解读的方法将过多的意识形态带入了文学研究中。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该怎样去意识形态化?如果不正确,你认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读的必要性是什么?